南无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义净法师–译经师

义净法师(635~713年),唐代译经高僧。唐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人。俗姓张,字文明。十四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与东晋法显大师和唐代玄奘法师并称为“三大求法高僧”。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载:“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义净法师被誉为我国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

在东都洛阳游学时,由于典籍的记载与解释互不统一,观点歧异,义净在学习中产生了各种疑问。于是他又来到长安,学习《俱舍》、《唯识》等经,但疑问不减。为了解决心中疑惑,义净认为必须赴印度取经求法。咸亨元年(670年),他在长安结识了处一法师、弘祎法师,众人志同道合,相约赴印度取经。当时往印度的道路主要有三条,陆上的“丝绸之路”因西域动乱而阻隔不通;吐蕃道不仅道路艰险而且常受唐蕃关系的影响;相对而言海路较为通畅。当时唐朝强大富庶,诸国纷纷前来贸易,海船云集广州诸地,搭乘商船赴印度求法取经成为义净等人的一致选择,遂相约离京前往广州。处一法师因母年高而罢,弘祎法师至江宁而止。咸亨二年(671年),义净法师从广州出海,只身赴印求法,开始了游历三十余国的艰辛历程。

供奉于济南长清张夏街道义净寺内的义净法师像。

法师途中染病,又遭强人打劫,受尽凌辱,几乎丧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印度。在那烂陀寺亲近当时著名大师宝师子、智月等,研究瑜伽、中观、因明学和俱舍论。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载:“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义净法师于武周证圣元年(695年)回国,抵洛阳时,武则天亲自率众人到上东门外迎接,并赐予“三藏”之号,诏命义净住在洛阳佛授寺。此后,义净法师先后在洛阳大福先寺、东京福先寺、长安荐福寺等寺院翻译佛经。

义净法师不仅精通汉、梵文,又有在印度生活了十几年的经历,因此翻译佛经得心应手。他坚持直译的特点,在原文下加注说明,订正译音译义。在语译方面,区分俗语雅语,又常在意译汉字下标出四声和反切,以求得准确的发音,因此在总体上他继承了玄奘法师的翻译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又因曾参与实叉难陀法师译场,使义净法师的译作具有很高的水平。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载:“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盖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十八卷。

法师翻译的《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佛说大孔雀咒王经》、《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等经书,在佛教界知名度很高。其中《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是所有译本中最为完整的。另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著作中详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人的生活、风俗、习惯等,是了解当时的印度、南海诸国之重要资料。由于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陆路的所见所闻,法显大师的《佛国记》详于陆路而略于海路,因此义净法师著述的有关南海各地的情况,就成为关于南海各地最早的历史地理资料,为各国研究历史、地理和外交者所重视。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义净法师于长安荐福寺入寂,世寿七十九。僧龄五十九。建塔于洛阳龙门。

注: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三”中载:
至睿宗景云二年辛亥。都译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水要法。护法放生轨仪。凡五部合九卷。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诸律中揵度跋渠之类是也梵音有楚夏耳)约七八十卷。

...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