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风景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据寺内《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载:该寺由高僧边迪公测量筹划,魏明帝诏建。距今已有1700余年。唐贞观(627–649年)间敕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清朝年间屡有修葺。殿宇依山势而筑,寺内有空王殿又名石佛殿、铁索岭、傅山长联、光绪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等历史文化遗迹。
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自古以来雪不及屋顶,雨不沾人衣,堪称天下第一奇岩。云峰寺内有三绝:包骨真身空王佛。飞檐走壁挂铃铛。攀岩险道铁索岭。
云峰寺以空王殿为中心,左有药师、弥勒、观音菩萨殿,右有弥陀佛殿,介公祠。空王殿后60级台阶上有石佛殿3间,所有斗拱、梁枋、窗楼均为石雕,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殿内所塑空王佛像,为“包骨真身”。空王佛田志超为汉人成佛第一人,也是绵山现存15尊真身舍利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尊。
在云峰寺有一项延续千年的还愿挂铃民俗活动,每逢庙会和吉日,许过愿的善男信女们便请长于凌空作业的人来挂铃还愿。挂铃人从百米高空岩顶用绳子吊在半空,然后利用前后晃动的力量将人悠进洞内,用铁钩钩住顶壁打楔系铃,场面惊险刺激。相传唐贞观十二年(638年),陕西大旱,唐太宗李世民向高僧田志超求雨,果然瓢泼大雨倾盆而至,旱象解除。唐太宗为感高僧解民倒悬之恩,特意命能工巧匠打造了一口铜铃,于田志超成道日,与文武大臣赶往绵山抱腹岩下,请当地百姓帮忙将铜铃悬于岩的顶壁。从此,抱腹岩挂铃还愿的习俗世代相传,成为绵山一绝。
寺内建筑因地势走向分上下两层,朝向不一,高低相错,高处全修以悬空的栈道,需抓着铁索攀爬而上,去往各个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