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藏传佛教的擦擦

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也有用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制作擦擦的模具一般为铜、铁器,也有木刻、陶器,因为此物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制作时在泥佛的背面粘入青稞、甘露丸,或其它吉祥物之类,以显示制作者的虔信。

擦擦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

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东北、内蒙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习称“泥饽饽”。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极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各种说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乎已约定俗成。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

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院,修习的岩窟内,神湖边,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马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护身佛盒)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礼赞。此外,过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髻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制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被藏传佛教僧俗视为禳灾祈福的圣物,不可亵渎。

...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