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或称达磨,乃南北朝时禅僧,中国禅宗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在《续高僧传》卷十六中载: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自言年一百五十余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在《景德传灯录》卷三中载: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大师,为达摩改名“菩提达磨”,并指明“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震旦,即是当时的中华大地。大约南朝梁时(公元520~526年),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一路北行至北魏,沿途以禅法教人,于是在中国始传禅宗。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从天竺第一祖摩诃迦叶起,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却能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大师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传法二祖慧可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今空相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圆寂。众僧徒将初祖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亲自撰写“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宋云于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出使西域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拄着锡杖,挑着一只鞋子,往西而来,回到京城立即报与皇帝。皇帝闻后,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棺中空空,只有一只鞋子,这就是著名的达摩大师“只履西归”的故事。
达摩祖师的轶事典故:
1.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可见他的功夫了得。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2.面壁九年
达摩抵达少林寺后便在寺旁的西麓五乳峰上,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对石壁,两腿曲盘,双目下视入定,就这样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坐禅。神光法师坚守洞外数年,即便在寒冷的冬季,达摩面壁多久,他也侍立多久。终于达摩祖师传法于他,后世称为二祖慧可大师。
3.与梁武帝
崇佛的梁武帝将达摩迎至当时的国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不无自得地问达摩:“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助僧无数,功德如何?”达摩淡淡回答:“没有功德可言。”梁武帝问道:“怎么会没有功德呢?”达摩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追问:“什么是真功德?”达摩答:“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梁武帝:“请问世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 达摩答:“没有。”梁武帝再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达摩答:“不知道。”几番对答下来,梁武帝难免有些恼怒,显然还不能领悟。两人机缘不契,见面不欢而散。
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谈起了与达摩之间的对话。志公大师点拨:“达摩没说错,本来是有功德的,老是挂在嘴上,要人称赞,就是刻意贪求功德,功过相抵,那不就是没有了。”志公大师又说:“佛本不是固定的形式,佛就存在心中,既然您还在怀疑有没有佛的存在,心中自是无佛。”这下,梁武帝才有所醒悟。